高山流水出自哪个典故,高山流水的历史典故


高山流水的典故是什么高山流水 古代琴曲 。 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 , 故亦传《高山流水》系伯牙所作 。 乐谱最早见于明代《神奇秘谱(朱权成书于1425年)》 , 此谱之《高山》、《流水》解题有:“《高山》、《流水》二曲 , 本只一曲 。 初志在乎高山 , 言仁者乐山之意 。 后志在乎流水 , 言智者乐水之意 。 至唐分为两曲 , 不分段数 。 至来分高山为四段 , 流水为八段 。 ”两千多年来 , 《高山》、《流水》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 , 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。 《高山流水》取材于“伯牙鼓琴遇知音” , 有多种谱本 。 有琴曲和筝曲两种 , 两者同名异曲 , 风格完全不同 。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 , 《高山》、《流水》有了很大变化 。 《传奇秘谱》本不分段 , 而后世琴谱多分段 。 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《天闻阁琴谱》(1876年)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《流水》尤有特色 , 增加了以“滚、拂、绰、注”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 , 又称“七十二滚拂流水” , 以其形象鲜明 , 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 。 据琴家考证 , 在《天闻阁琴谱》问世以前 , 所有琴谱中的《流水》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 , 全曲只八段 , 与《神奇秘谱》解题所说相符 , 但张孔山的传?滓言鑫哦危笄偌叶嗑荽似籽葑唷? 另有筝曲《高山流水》 , 音乐与琴曲迥异 , 同样取材于“伯牙鼓琴遇知音” 。 现有多种流派谱本 。 而流传最广 , 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 , 旋律典雅 , 韵味隽永 , 颇具“高山之巍巍 , 流水之洋洋”貌 。 山东派的《高山流水》是《琴韵》、《风摆翠竹》、《夜静銮铃》、《书韵》四个小曲的联奏 , 也称《四段曲》、《四段锦》 。 河南派的《高山流水》则是取自于民间《老六板》板头曲 , 节奏清新明快 , 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 , 以示尊敬结交之意 。 这三者及古琴曲《高山流水》之间毫无共同之处 , 都是同名异曲 。 高山流水 ( gāo shān liú shuǐ ) 解 释 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难遇 。 也比喻乐曲高妙 。 出 处 战国·郑·列御寇《列子·汤问》:“伯牙鼓琴 , 志在高山 , 钟子期曰:'善哉 , 峨峨兮若泰山!'志在流水 , 钟子期曰:'善哉 , 洋洋兮若江河 。 '” 用 法 联合式;作宾语;比喻乐曲高妙 示 例 清·袁于令《西楼记·病晤》:“清商绕画梁 , 一声一字 , 万种悠扬 , ~相倾赏 。 ” 近义词 知音难觅 典 故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,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“巍巍乎志在高山”和“洋洋乎志在流水” 。 伯牙惊曰:“善哉 , 子之心与吾同 。 ”子期死后 , 伯牙痛失知音 , 摔琴断弦 , 终身不操 , 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。 春秋时代 , 有个叫俞伯牙的人 , 精通音律 , 琴艺高超 , 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。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 , 曾拜高人为师 , 琴技达到水平 , 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。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 , 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 , 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 , 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。 伯牙举目眺望 , 只见波浪汹涌 , 浪花激溅;海鸟翻飞 , 鸣声入耳;山林树木 , 郁郁葱葱 , 如入仙境一般 。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 , 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。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 , 音随意转 , 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 , 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。 老师告诉他:“你已经学了 。 ”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。 面对清风明月 , 他思绪万千 , 于是又弹起琴来 , 琴声悠扬 , 渐入佳境 。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。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 , 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 , 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 , 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。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 , 樵夫说道:“真好!雄伟而庄重 , 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!”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 , 樵夫又说:“真好!宽广浩荡 , 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 , 无边的大海一般!”伯牙兴奋色了 , 激动地说:“知音!你真是我的知音 。 ”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。 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。

推荐阅读